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美国对中国进行了全方位的打压,涵盖经济、技术、军事、金融、宣传等多个方面。 针对中国,美国除了直接开战,可谓是机关算尽,不择手段,大有一副不死不休的趋势。 在西方语境下,中美之争就是“两国陷入了修昔底德陷阱”;用中国人的话说,就是“一山不容二虎”,主宰全球秩序的只能是美利坚帝国。 那么,为何美国会对中国下死手呢?德国媒体《明镜周刊》一语道尽玄机。 醒来的中国 《明镜周刊》(德语:DerSpiegel),是德国发行量最大的新闻杂志之一。 其中,明镜印刷版及《明镜在线》(SpiegelOnline)网络版是德国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之一。
在新闻领域,每一个德国人都知道《明镜周刊》,故而其新闻准确性还是有质量保证的。 有人将《明镜》称为德国舆论名副其实的领头羊。无论是在德国,还是在欧洲,《明镜》都具有十分巨大的影响力。
2022年,《明镜周刊》就曾发布过一篇文章,称:“中国的高科技产品出口占全球的四分之一,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其实,这不过是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另一种表述而已,其目的就是在于渲染“中国威胁论”,向德国人民传递“中国的强大”,从而得出一个“不得不防范中国”这个结论。
早在2012年的2月20日,《明镜周刊》就曾写过一篇题为“互联网热潮—中国建设自己的硅谷”文章。 那时,《明镜周刊》就密切关注中国的互联网发展。文章提到,中国政府依旧采取“政府补贴、税收优惠政策”,向互联网领域投资了数十亿美元。 短短的几年时间,数以万计的创业者被吸引到北京,在中国心脏地带建立了一个“IT”宇宙。后来,这个地方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关村。
2年以后,《明镜周刊》又重点关注太阳能领域。在大量政府津贴的喂养下,德国太阳能工业没有及时改革,结果将市场拱手让给了中国。 中国凭借着廉价的价格,干掉了许多竞争对手,比如说博世和西门子不得不断尾求生——出售或停止了太阳能业务。Solon、Conergy等纷纷宣告破产。 唯一幸存的大公司只有太阳能世界(SolarWorld)。该公司的存活也是一个奇迹,竟然耍无赖、摆烂,迫使债主放弃部分债务。这才赢得卡塔尔的大力投资,否则也只有关门这一个结局。
除了太阳能世界以外,德国太阳能工业几乎已经死亡。 截止到2013年,太阳能工业在德国只拥有4719个工作岗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球光伏产业却发展兴旺。其中,全球60%的太阳能电池板来自中国。
崛起的中国,让《明镜周刊》不寒而栗。 2017年,《明镜周刊》的封面最为言简意赅体现了这一点:在红底上用黄色英文写着“xinglai!(醒来)”,并称“中国如沉睡之狮”。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中国的国家综合实力获得世界范围内的认可,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和传播也日益成为重要的议题。 不幸的是,中国的经济实力似乎和对外宣传是脱节的。 在《明镜周刊》的报道中,中国是强大的“超级大国”,是有影响力的国家,但总是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吞噬着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
某种意义上,《明镜周刊》其实说的没错。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夺人钱财,如杀人父母”。 中国的经济崛起,让西方如坐针毡,天天享受高福利的美好日子将一去不复返。 奥巴马也曾说过:“让超过10亿中国人过上美国人生活,全世界都很悲惨”,讲的其实是一个意思。
具体一点,美国的人均每年能耗大约为7000kg标准油,而中国只有2400kg标准油,欧盟和日本则是3700kg标准油。 假如说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耗达到欧美的标准,那么地球将不可重负。说来说去,还是埋怨中国的崛起,导致了西方的衰落。 那么中国都干了什么?才会让西方步入衰落期呢?恐怕还要从中国加入世贸说起。
中国的冲击 2001年,有两件事震动了世界的轴线。 当全世界人们都将注意力集中在“9·11”事件上,中国正全力冲刺“入世谈判”。 3个月后的12月11日,中国“入世”成功。该事件造成的影响不亚于“9·11”。比起对美国的冲击,中国“入世”改变了世界各地许多人的生活。
起初,美国允许中国“入世”也是不怀好心。前美国总统克林顿就说:“使这个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走上政治自由的道路。” 但这一策略失败了,中国步入经济发展的高速通道,让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事实上,负责谈判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协议的美国贸易代表巴舍夫斯基曾吐露真情:中国的“经济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反驳了西方的观点,即你不可能同时拥有创新的社会和政治控制。
上了全球贸易的主桌,改变了全球商品贸易的格局。中国积极肯干、勤劳奋勇的亿万廉价劳动力,超高科技工厂和几百万优秀官僚共同完成了属于炎黄子孙的“中国奇迹”。 随着中国无缝融入世界大公司的供应链,大批廉价中国劳动力生产了支撑西方生活水平的商品。
经济学家特意为这种现象取了一个新词——“供给冲击”。至今,这种影响还在全球各国回响。 中国的“入世”在21世纪的头二十年,既有利于中国,也有利于世界。 对中国而言,经济飞速发展消除了极端贫困。在“入世”前,按照联合国的统计标准,中国极端贫困人口为5亿,现在基本趋近于零。 以美元计价,中国的经济总值增加了12倍,外汇储备达到了2.3万亿美元。
对于世界而言,中国变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全球大部分的电子产品、服装、家具和玩具都由中国生产。 得意于廉价的劳动力,高校的政府,这些商品价格极低,满足了西方国家的需求,保障了西方高福利国家二十年的光阴。
如果这个世界就照着这样的剧本运行下去,那么在西方人看来,自然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可是,中国人不能一直都是任劳任怨的“牛马”吧。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天天“九九六”,工厂两班倒,日子却不能更进一步。 长期下去,民怨必定沸腾,政府的合法性将一天天流失。
要想改变这种现状,中国必须进行产业升级,必须在高附加产业有一席之地。而要完成此项壮举,没有捷径可走,没有“弯道超车”,只能攻坚克难,同西方发达国家进行竞争。 首先是在前景可期的AI领域,中国很早就开始布局。从2015年开始,中国就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政策。由政府出面,推动本国企业在高科技行业建立制造能力。
为了把国内的工程学人才集中起来,中国政府投资、建设了一个实验室网络,并和阿里巴巴和字节跳动等大型科技企业合作。又比如地方政府,将整片、整片的街区变成初创企业孵化器。例如名声在外的杭州“梦想小镇”,这里是阿里巴巴和DeepSeek总部所在地。 杭州初创公司深度原理的创始人贾皓钧说:“哪怕政府能帮我们承担10-15%的早期研发成本,那对我们也是巨大的支持。”
当下,在钢铝、造船、电池、太阳能、电动汽车、风力涡轮机、无人机、5G设备、消费电子产品、活性药物成分、高铁、航天甚至是商用大飞机等多个领域,中国的产量已经位居全球首位。 2023年安装的工业机器人数量超过了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
有经济学家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制造业由现在的30%增加到45%,单用奇迹已经不能形容中国的成就,恐怕需要加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样的修饰词,才能完整描述发生的经济现象。 即便是中国的软肋——半导体,中国也在努力打造一条自给自足的供应链。 更为关键的是,中国在这些领域和其他重叠技术方面的优势正在创造一个良性循环。
结语: 中国的所作所为,触及到了美国的根本利益,它怎会坐视中国继续发展?不打压、不污蔑、不对中国下死手,这也不符合美利坚的一贯尿性。再者,整个人类社会始终还处于“弱肉强食”阶段。 世界的蛋糕就那么大,美国吃的多一点,别的国家就少吃一点。只不过是,中国受够了苦日子,不愿意再回到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 中国想要少得多一点,就惹得美国不高兴了,这不符合正义,也不符合道德。 参考资料 《一个属于中国的世纪可能已经到来》纽约时报·观点与评论 《中国入世改变游戏规则:西方的设想彻底落空》BBC中文 《德国<明镜周刊>:中国抢走德国生意》法广电视台
兴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