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一组模糊却震撼的照片突然出现在军事论坛时,全球防务圈瞬间炸开了锅。从仰拍到俯视,这些图像共同勾勒出一个颠覆性轮廓——中国正在测试第三款无尾隐形飞行器。 航空学家网站报道称,不同于传统研发路径中“图纸-原型-量产”的线性推进,中国似乎同时放飞了多个设计迥异的验证机,这种“多线并进”的打法暴露出更危险的信号:中国正在用物理原型而非计算机模拟,直接探索隐身技术的极限边界。 细看这些照片(图1),两段式后缘设计与歼-36概念图高度吻合,笔直的中央翼段突然外折出锐角牛融网,这种看似突兀的线条实则是为跨音速阶段精心计算的升力陷阱。 双进气道的存在暗示着澎湃动力牛融网,而机首细长探针暴露了它的初飞身份——这或许解释了为何中国西北某试飞基地近期突然加强防空部署。最值得玩味的是驾驶舱细节的缺失牛融网,当美国还在争论NGAD该用单人还是双人座舱时,中国人已经把“可选有人驾驶”摆上了赌桌。 无尾设计的战略意图再明显不过:垂直尾翼向来是隐身飞机的“阿喀琉斯之踵”,F-22的菱形垂尾占其雷达反射截面积的30%。但砍掉这个稳定舵面后,飞机在侧风着陆或大迎角机动时会像失控的陀螺。 中国敢连续试飞三种无尾构型,说明其飞控算法和矢量推力技术已取得突破——这背后是成飞几十年积累的过失速机动数据,以及太行发动机家族迭代出的“肌肉记忆”。 此外,锯齿状尾喷口若隐若现,这种在歼-20上尚未成熟的技术,可能已在新型号上实现红外与雷达信号的双重吞噬。 大洋彼岸的反应耐人寻味。 美国政府坚称“NGAD演示机(图2)早已首飞”,中国一年内三次曝光新型隐身平台,本质上是在打心理战。 美国空军部长弗兰克·肯德尔曾警告“中国研发周期比我们快20%”,现在看这个差距可能更大。 当洛马还在用数字工程模拟无尾构型时,中国人已经用实机试错获取了最宝贵的东西:跨音速状态下的真实气动载荷数据。这种“用钛合金换时间”的疯狂策略,直指第六代战机最关键的指标——持续超巡能力与全向隐身性能的融合。 不过将此事简单归结为“中国威胁”未免短视。无尾设计的勃兴反映出现代空战的范式转移:当导弹射程突破200公里,传统格斗机动沦为备用选项,生存性完全取决于谁先发现谁。 中国选择此时亮牌,既是对美军B-21轰炸机部署关岛的回应,更是为台海可能的“A2/AD”(反介入/区域拒止)剧本增加筹码。想象一下,当隐形无人僚机群与预警机、电子战机组成“杀人蜂”网络,即便F-35的AN/APG-81雷达也难逃数据过载。 这场隐身竞赛的真正启示在于,中美已走上截然不同的技术路线。 美国NGAD强调“系统簇”概念,有人机作为指挥节点控制CCA无人机群(图3);而中国似乎更痴迷于平台本身的极致性能,这从其同时开发重型歼-20与中型歼-35可见一斑。 两种路径背后是战略文化的差异:美军追求体系化降维打击,解放军则信奉“一机多能”的性价比哲学。但无论如何,当中国人开始用实飞而非PPT展示技术进步时,西太平洋的空中天平正在发生质变。 隐形技术的博弈从来不只是关于飞机。中国通过这次曝光完成了三重威慑:验证快速原型能力,展示气动控制突破,暗示下一代战机可能跳过“有人驾驶”这个选项。 而美国面临的真正挑战在于,其依赖的“技术代差”神话正在瓦解——当双方都拥有无尾、全频段隐身、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的平台时,决定胜负的将是量产速度与战术创新。最新照片里那个模糊的黑色三角翼,或许正是未来空权争夺战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兴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